「随笔」227事件五周年纪念

NatsukoYamamura 发布于 7 天前 38 次阅读


生命不息,创作不死。

敬没有绝对正确的真理,敬有绝对自由的选择。

五年前的今天,一场由文字引发的风暴席卷了中文互联网。作为亲身经历那场风波的人,我仍记得那个春天,硝烟从一篇名为《下坠》的同人文燃起,最终燎原至整个亚文化生态圈。

如今回望,227事件早已超越了个体与圈层的纠葛,成为一面镜子,映照出网络时代集体情绪的失控、权力的滥用,以及自由与边界的永恒博弈。

一、导火索——当“热爱”成为武器

故事的起点是AO3平台上的一篇同人文——《下坠》。作者以肖战为原型,虚构了一个性别认知障碍者的故事。这本是小众圈层的自我表达,却因肖战粉丝的举报演变为一场“圣战”。粉丝们高举“保护偶像”的旗帜,以举报为武器,不仅封禁了文章,更让AO3这一全球同人创作平台在中国境内被屏蔽。

讽刺的是,这场举报并非出于对法律的敬畏,而是纯粹的“铲除异己”。AO3作为非营利平台,内容虽有争议,但法律上并无明确禁止。正如后来《检察日报》所言,举报者的动机“不纯”,本质是对异质文化的驱逐。那些自称“守护正义”的粉丝,或许未曾想到,他们的行为开启了潘多拉魔盒——当举报成为解决分歧的捷径,任何小众文化都可能沦为下一个牺牲品。

二、风暴中心——被撕裂的舆论场

事件迅速升级为全网混战。同人圈、游戏圈、动漫圈等亚文化群体罕见地联合起来,以“创作自由”为名抵制肖战及其代言品牌。粉丝则以“守护偶像”为盾,反击“网络暴力”。双方的对抗逐渐失控:同人作者遭人肉,肖战作品被刷低分,甚至无关的汉服圈、电竞圈也被卷入战火。

在这场混战中,肖战本人始终沉默。工作室的道歉声明被批“敷衍”,迟来的个人回应更被质疑“公关作秀”。他的“失声”不仅激化了矛盾,也让公众开始反思:偶像是否该为粉丝行为负责?当粉丝与偶像的利益深度绑定,前者究竟是“信徒”还是“工具”?

三、暗流之下——资本、权力与失控的韭菜

227事件背后,资本的身影若隐若现。肖战背后的新丽传媒背负9亿对赌协议,粉丝的狂热消费成为资本棋盘上的关键筹码。然而,当抵制声浪冲击商业代言时,资本迅速切割,留下肖战独自承受舆论反噬。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:流量明星不过是资本的短期消费品,而粉丝的“爱”终究是数据报表上的冰冷数字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饭圈的宗教化倾向。粉丝将偶像神化,用金钱和控评证明忠诚,甚至以“赎罪”心态为偶像辩护。这种集体狂热,既是对个体价值的消解,也成了资本与权力操控的温床。

四、五年之后——疤痕与警示

五年过去,肖战已从顶流转型为“去标签化”的演员,AO3仍在中国网络的高墙之外。表面上,风暴平息,但伤痕犹在。

对亚文化圈层而言,227事件是创作自由的警钟。它提醒我们:圈地自萌的乌托邦并不安全,唯有争取制度化的保护(如分级制度)才能抵御下一次围剿。对公众而言,这是一次关于权力边界的教育——举报权不应沦为党同伐异的武器,而粉丝文化亟需从“疯狂”回归“理性”。

然而,最深的警示或许在于:互联网的匿名性与群体极化,正在将所有人推向非黑即白的战场。227事件中,无论是粉丝的“举报正义”,还是抵制者的“以暴制暴”,都在重复同一种逻辑——用消灭对方的方式证明自己正确。这种对抗,最终无人胜利。

结语——在灰烬中寻找星火

五周年之际,有人选择遗忘,有人仍在仇恨。但作为亲历者,我宁愿记住那些被风暴掩盖的微光:事件初期,曾有理智粉丝试图劝阻举报;混战中,也有声音呼吁“停止网暴”;甚至肖战迟来的道歉长文,虽被批“太晚”,仍为对话留下了一丝可能。

或许,真正的纪念不是清算过去,而是思考如何避免重蹈覆辙。当我们在下一次风暴来临前,能否多一分克制,少一分狂热?能否在捍卫自身热爱时,也容得下他人的灯火?

“敬没有绝对正确的真理,敬有绝对自由的选择。”——这曾是同人圈的信仰,也该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共识。